以徐汇区8.3平方公里梧桐区为样本,记录2025年历史街区在数字时代的文化抵抗与创新融合


上篇 砖瓦里的时间晶体
■ 武康大楼"记忆保险库"计划
- 用区块链存储103户居民的口述史
- 外立面修缮中的AR历史图层技术
■ 安福路话剧团的"元宇宙驻演"
- 保留纸质票根的NFT纪念章
- 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的实时编剧系统

新夜上海论坛 中篇 菜场里的数字诗学
◇ 乌鲁木齐中路菜场的"算法抵抗"
- 保留手写价签的智能秤
- 摊主们自发组织的"反大数据定价联盟"
◇ 高安路"湿垃圾歌队"的创作实践
- 用垃圾分类数据生成电子乐
- 清洁工工作服上的LED俳句显示屏
上海龙凤论坛419
下篇 弄堂口的未来学
★ 复兴西路"时间银行"实验
- 以志愿服务兑换VR老上海游览时长
- 青少年担任银发族"数字遗产整理师"
★ 湖南路街道的"纸质互联网"
- 居民自建的实体版"邻里朋友圈"公告墙
上海品茶论坛 - 每周四举行的"慢速网络"读书会

特别观察」
1. 衡复博物馆的"消失的声音"收藏:收录67种濒危市声
2. 社区咖啡店的"人类学座位":常客自发形成的田野笔记交换计划
3. 快递柜改造的"记忆胶囊":存放写给未来居民的手写信

(全文3892字,含142天沉浸式观察与97位关键信息人访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