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上海女性代表人物,展现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

爱上海
第一章 霞飞路的最后贵族(1930年代)
在徐汇区一栋西班牙式老洋房的阁楼里,98岁的周慕云女士正对着梳妆镜梳理银发。梳妆台上摆放着她1937年在王开照相馆拍摄的结婚照,旁边的iPad正在视频连线她在米兰的曾孙女。"我们那时候,"她用带着吴侬软语的普通话回忆道,"在百乐门跳舞要准备三双鞋:绸缎舞鞋、牛皮高跟鞋,还有藏在手包里应急的绣花拖鞋。"作为上海滩最后的名媛,她见证了从月份牌美女到现代超模的百年时尚变迁。
第二章 南京西路的钢铁玫瑰(1990年代)
静安寺写字楼里,地产公司CEO林芳的办公室挂着两幅地图:1992年的上海城区图和现在的卫星图。这位50岁的女强人从纺织厂女工起步,如今掌管着价值百亿的商业帝国。"我这一代人,"她指着窗外正在施工的北外滩说,"像南京西路上的法国梧桐,既要向上生长,又要给行人遮荫。"她的手机屏保是女儿在纽约时装周的照片,母女俩每周都会视频讨论最新季的流行趋势。
第三章 杨浦滨江的元宇宙造梦者(2020年代)
25岁的数字艺术家小鱼的工作室设在改造后的棉纺厂里。她最新创作的NFT作品《海上花》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重构为赛博格形态。"我们这代上海女孩,"她调试着VR设备说,"既要在元宇宙里开画廊,也要会煮一碗正宗的阳春面。"她的作品在佳士得拍卖行创下新人纪录,却坚持每周去老西门跟奶奶学绣花。
上海贵族宝贝自荐4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