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聚焦黄浦江沿岸三大工业遗址改造项目,探寻上海如何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


上海龙凤419
【第一章 杨树浦水厂的数字转身】
站在杨浦滨江的透明观景平台上,老工人陈德明指着锈迹斑斑的蒸汽机残骸:"这里曾经是远东最大的水厂"。如今,这座1883年建成的英式厂房内,全球首个"水文化数字体验馆"正在运行。总设计师李明介绍,他们保留了全部36根铸铁立柱,同时嵌入全息投影系统,游客可以目睹一滴水的百年旅程。最富创意的是将沉淀池改造成"声音水库",收集了上海不同年代的水声记忆。数据显示,改造后园区年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,是老厂区运营时的15倍。

【第二章 西岸美术馆的钢铁柔情】
龙腾大道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厂房内,法国建筑师包赞巴克巧妙保留了跨度达45米的巨型桁架。美术馆策展人林洁演示着独特的"工业策展"模式:在铣床基座上展示当代雕塑,用老机床导轨作为影像装置轨道。这里独创的"车间驻留计划"每年吸引30位国际艺术家,他们必须使用厂区遗留的工业材料创作。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作品《钢的琴》,正是用报废的飞机蒙皮制作而成。

【第三章 民生码头的粮仓变形记】
八万吨筒仓顶层的星空餐厅里,食客们正透过直径12米的卸粮口仰望夜空。建筑改造师王澍在这里玩起了"空间魔术":将58个混凝土筒仓改造成立体书架、VR影院和垂直花园。最令人称道的是保留的斗式提升机,现在成为连接各层的特色交通工具。其创新的"仓储式策展"模式,让艺术展品像货物一样在筒仓间流转,每年节省布展成本300余万元。附近的居民更爱傍晚的"粮仓市集",老工人们在此讲述码头往事,形成独特的工业口述史档案。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