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历时半年走访上海50个代表性社区,解码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"上海方案"

爱上海
(本报首席社会记者 李雯)早晨7:30,静安区临汾路380弄居民张阿姨步行8分钟送孙女到社区托育点;中午11:00,长宁区虹桥街道"社区食堂"飘出饭菜香;下午3:00,浦东新区陆家嘴东园二村的老年活动室里传出沪剧唱段;晚上7:30,杨浦区创智农园的城市菜地旁聚集着交流种植经验的年轻人——这些发生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生活场景,构成了上海社区更新的生动注脚。
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:截至2025年6月,全市已完成450个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示范点建设,覆盖率达82%;新增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1.2万个,老年助餐点、普惠托育等8类基本服务实现"应配尽配";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,生活便利度评分达91.5分,较2020年提升23.6分。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萨尔瓦多评价:"这是全球城市社区建设的典范样本。"
记者调查发现,上海模式呈现三大创新特征:首先是"精准画像"的需求响应机制,通过"社区云"平台收集分析2.3亿条居民诉求数据;其次是"多元共治"的实施路径,政府投入引导资金超50亿元,带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3800余个;最重要的是"全龄友好"的服务理念,从"宝宝屋"到"记忆咖啡馆",形成覆盖各年龄段的公共服务网络。
典型案例令人瞩目:虹口区市民驿站"四站合一"模式整合党群、政务、医疗、养老等42项服务;徐汇区"水岸汇"项目将黄浦江沿线22处闲置空间改造为便民服务点;普陀区万里街道通过"社区规划师"制度让居民全程参与改造设计。同济大学教授伍江分析:"这种更新不是物理空间的重构,而是社会关系的重新编织。"
随着《上海市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行动导则》升级,三大趋势日益凸显:1)数字化赋能深化,"随申办"接入社区服务事项达187项;2)低碳理念融入,全市建成社区绿色驿站650个;3)文化认同增强,66%的社区设立特色文化展示空间。上海市城市更新研究会会长常青预言:"到2027年,上海将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宜居城市样板。"(全文约3560字)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